社造Q&A:做社造,為什麼要上課,社區自己為什麼還要開課?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件事,社區營造其實是一項永續學習的歷程。

 

社區營造,除了要讓社區居民認識所居之所的樣貌、特色與各種資源,更希望社區有能力挖掘問題,並能糾集社區居民共同討論,研擬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有能力尋求其他政府單位或民間組織的支持與協助。

 

因此,課程是為社區「增能」的一種方式。

 

在縣政府文化處最初的規劃理想中,社造課程可分三大類型:第一類是由文化處開設的理念性課程,主要是讓社區瞭解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第二類是由社造中心開設的基本課程,期望培育社區一些具備社造基礎執行能力的人才;第三類課程,則是社區針對自己的條件與需要,開設實務性或目的性的課程。

 

第一、二類課程,主要是希望培植「社造種子」,期待這些種子將習得的知識與技巧,帶回社區內,教導其他居民。因此,文化處與社造中心期盼派來學習的人,是比較能夠吸收新知的人。若派小學生或年長的阿公阿嬤來上課,坐了半天或整天下來,還是聽得霧煞煞,或無聊得快抓狂。

 

第三類的社區課程,是希望社區自行排課。特別是在自我診斷好社區問題後,知道自己社區的優點與缺點,便可利用這筆經費,開設需要的課程。

 

如果,社區凝聚力尚未成形,可先開娛樂性或運動性的課程,以廣招居民的參與,並且在過程中培養討論的習慣。可以開一兩堂關於社造概念的課程,讓更多人理解社造如何可以改善社區。也可以針對志工們開符合他們需要的課程,藉以持續他們的向心力,繼續為社區努力。社區凝聚力較好的社區,便可以開設進階性課程,進行持續性的學習,並藉著與師資的互動,培養創意性思考,以逐步打造社區的獨特性,形塑台灣獨一無二的社區特色。

 

例如,我們建議今年A類的水南社區,讓青年志工與居民一起組成「烏克麗麗」團,使用社區內手工吉他工廠製作的樂器,固定聚會學習彈奏,而過程中,撥一點時間讓志工與居民進行資源調查的討論。最後課程結束時,可以呈現其演奏成果給社區或全縣,資源調查的部分也會累積一些成效。

 

所以,課程與師資的選擇很重要,選對適當的課程與老師,會帶給社區不同的思考、刺激及能量!請大家不要白白浪費了社造經費中這一項費用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ccc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