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Q&A--100年B類社區營造點為什麼要做這些工作?

 

阮ㄟ願望--社區願景(社區文化白皮書)

一、從社區最小單位散播文化的種子,營造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文氣息。

二、找回社區在地的歷史文化,重新認識在地的人文地產景等各項資源。

三、從生活中學習老者的智慧與歷史的遺留。

四、從文化歷史中結合現代創意,溶入生活中。

五、從社區文化與產業結合,創造社區經濟發展。

六、社區環境與社區歷史文化結合,再造文化空間。

七、改善社區傳統空間,結合社區常民文物,成立小型社區博物館。

八、打造終生學習的社區環境,讓社區人永續發展。

九、打造社區為自然生態環境,讓社區環境永續發展。

 

100年B類社區營造點工作內容為什麼要更改?

一、以往A類社區第一年所做的工作:青年志工訓練與運用、社區資源調查、社區生活館的設立,都只能做一年就再也沒有補助,為了讓這些工作能夠持續,今年B類進階社區工作內容更改為青年志工再訓練與運用、社區資源調查工作更進一步為社區村史的出版及社區報再出刊、生活館設立工作更進一步為生活館的二季二特展持續的運作。

二、青年志工的再訓練與運用,可為社區不斷的培養青年為社區服務,同時為了讓青年志工隊的組織更健全,便有了青年志工名冊、青年志工服務與訓練簽到冊及月及年的服務與訓練統計時數表及分析表出現,讓社區更公平公正的運用社區青年志工,讓社區青年的人力運用可以永續進行。

三、社區村史的出版及社區報再出刊,可為第一年進行的資源調查做總整理,並將調查資料轉化成容易閱讀的書籍,讓一般民眾願意閱讀,並瞭解在地文化而產生認同感。

四、社區生活館的營運與管理,是擔心第一年好不容易整理出來的閒置空間再度關門,雖然並沒有花很多經費,但卻花很的的心力。是為了讓鄉下地方多一個文化活動的空間,這就是文化公民權的展現-我們自己創造。是為了文化藝術在社區生根而建立的平台,讓在地人才有展現的舞台。

五、特展的辦理是為了在地文化要在地生根;是為了讓社區居民很容易接觸藝術文化;讓在地素人藝術家有表演的舞台;讓在地文化資產得以發掘及宣揚。特展為什麼要有展品清冊、展品解說牌、要有特展小手冊、展示主題說明、青年志工導覽解說、開幕式流程與邀請函、靜態展示(須展示1.5個月)、過去A類展示過的物件今年B類社區不得全部重複展示(接受部分物件相同,且更深入報導)等規定?是為了培養核心幹部重視特展的重要性及操作手法,也讓居民透過特展的導覽與解說,更深刻瞭解在地文化,而達生活藝術化的境界,也是為了不讓特展流於形式或政治的腳力場或是協會慰勞幹部及拉籠居民那種傳統思維的舊巢。

有一些社區及輔導老師抱怨要做這些太難了,而且之前也沒有規定,甚至特展小手冊也沒有編經費等問題?好!如果特展只是與每年的成果展一樣,展品湊一湊,也沒有說明牌,也沒有導覽,也沒有文字資料可供閱讀,一切以動態活動為主,大家以「吃不驚、玩不驚」中結束,那我們為什麼要辦理特展!社區幹部從中學到什麼?社區居民又在這次特展中學到什麼?經過八德社區及南和社區的特展舉辦,特展小手冊終於出版,有需要花多少經費嗎?重要的是你們重視這件事嗎?還是動態活動大於靜態特展?如果都沒有要求,特展又會變成什麼?

很多東西是慢慢學習與累積,目標雖遠大,總有到達的一天,除非你一點也不想學習。

最後還是想說:「擔任二十幾年的文化工作者,總不能在二十幾年後的今天,還是文化處在辦文化活動而已的感嘆!也不是從文化中心改成文化局再改成文化處而已吧!」。

9月13日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李信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ccc1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